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为了治疗癌症,他们开始给病人注射病毒……
3 E0 ^) ^- j; m
4 v3 j& k/ b: H* y0 f1 ^
5 g7 d8 j {: W3 a
( @8 g/ j* Q1 I% d8 Q3 l H. Q给病人注射病毒?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点太疯狂了?/ h5 e( u( \7 e5 L# ^; Z f
' n3 K% C+ s) N2 K2 {% {2 q
实际上这是真的,但也不是所有病毒都可以,只有一些溶瘤病毒能够用于癌症治疗。所谓溶瘤病毒,并不是特定的一种病毒,而是指一类倾向于感染肿瘤细胞,同时在癌细胞里面能够大量繁殖,最终让肿瘤细胞裂解,破碎,死亡的一类病毒。' ^9 ~) V. S3 z; N! F
7 c1 T6 e" F. Y9 o1 ] J' V
世界上最早出现溶瘤病毒的报道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,但是一名子宫颈癌患者在感染到狂犬病毒后,肿瘤体积减小,并逐渐消退。由此,病毒可以“治愈”癌症这个想法就在科学家的脑子里开始传播,蔓延。
) a2 n4 ]& f$ F& l' e5 s/ M% L& ?& V
# o1 g# N% x( a5 o0 S' n9 H. d# ?1 x4 J
正所谓“以毒攻毒”,于是有狂野的医生直接往癌症病人体内打入病毒,但那个时代纯化病毒的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,基本就是把被病毒感染的病人血清直接注射到癌症患者的身体里去,更疯狂的甚至用未灭活的活体病毒。有两个典型的人物代表:Alice Moore和Chester Southam,他们进行了很多的试验,发了无数的论文,顺便还炒热了“溶瘤病毒”这个概念。. G8 u! ]) R _* z5 D. Z
+ w: h* M; u. d, |现实是残酷的,这些病毒要么是无效的,要么是不安全的。总之,这项试验没有想象中的靠谱,病毒无法“治疗”癌症,“以毒攻毒”也没有实现,有效的例子很少,多数病人遭受到严重感染,甚至有人因此死亡。于是这个狂野的想法也就暂时搁浅了,溶瘤病毒的热度也在逐渐下降。' k$ o: G2 d: ~8 a9 m; d5 l
; D/ R* |- X% D) {3 m+ G) h. o3 S0 q
现在看来这些试验是极其疯狂的,但是在当时,癌症的治疗手段有限,不像现在有各种靶向药选择,也没有免疫疗法。这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,可能是患者们活下去的唯一的希望。, U# S3 [. `! P2 M- I1 r" c$ p. D
5 w' T. I; d$ s. A0 D6 d, i; Y: k+ g
2 @, {2 G" j% e4 L8 m
, x8 X3 w2 @* }4 Q! ^# X虽然遭受了挫折,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真理的探索,在往后的三十年间,他们一直在寻找更优秀的溶瘤病毒。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限制,即使找到了一些病毒,体外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是在动物实验中结果不尽如人意,更不必说临床了。
; j+ a/ A0 b5 p' R1 p( x
H9 ~7 [) m4 L* T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,生物医学开始高速发展,人们试图操控生命的本质,以一种更加微观的方式——基因改造。
( |3 A/ t# U& C7 {8 d, I( L! z6 X( N
$ t3 x4 m+ E# A3 O: A8 O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不断成熟,溶瘤病毒迎来了发展的契机,得到了质的蜕变。经过改造后的溶瘤病毒相对自然界中的普通病毒,少了毒性基因,更加安全。同时给病毒加一些特殊的基因,不仅能够特异性杀死癌细胞,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,形成更长期持久治疗的效果。) C8 ]$ a- ` ~0 {
6 D) X, z! D4 o8 d+ v N+ H2 h) P( e
' `8 b0 |) z2 W# ~, H* V
' w# k1 `% G P. m6 W3 O+ @1991年,Martuza团队拉开了现代溶瘤病毒治疗癌症的帷幕。他们在《科学》杂志发表文章,报道他们构建的敲除TK基因的神经毒性减弱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,在恶性胶质瘤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疗效。, x8 s8 m# h1 l" w" Z+ S
d" h& N; `, Y- H
在这篇文章被报道后的20多年间,上百种溶瘤病毒开始涌入试验,但是多数病毒并不适合用于癌症治疗,能够进入临床试验的病毒不是很多,至于能够进入III期临床的溶瘤病毒更是少的可怜。6 b. O( A" w/ ], \; q. E; V
' p+ L W+ o% S2 j6 X/ `: V
在2005年,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SFDA)批准世界首个溶瘤病毒,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H101上市,与化疗联合用于治疗难治性晚期鼻咽癌。这个叫H101的病毒在临床上也掀不起多大的波澜,安全性也还可以,但是在疗效方面的成果不是很显著,曾试图冲破国门走向世界,却被美国和欧洲的药监局多次拍死。2 s1 v2 y O, ~: o" m* a& j, R
0 m3 W w2 I5 ?" V: x
1 C; u6 P, e( ] Q% d! U# V" c4 A
9 S5 y' t0 _9 T R8 Y
2014年,又掀起了一波溶瘤病毒的抗癌浪潮。中山大学的颜光美教授研究小组在《美国科学院院刊》上发了一篇论文,阐述了一种60年代在海南岛发现的M1病毒,具有溶瘤的特性。M1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癌细胞生长,而不影响正常细胞。
8 F( Z8 T7 U4 l' D& M9 X9 X2 l+ W2 p$ p s9 B
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,针对M1溶瘤病毒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,除了最新发现的精准增效剂外,团队成员还验证了M1溶瘤病毒作用于非人灵长类——食蟹猴的安全性。溶瘤病毒M1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因子,进而杀伤这些细胞周围尚未感染溶瘤病毒M1的肿瘤细胞。颜光美教授的“溶瘤病毒M1”项目也成为该领域国内关注的焦点。: ?; | p! v- [/ R' |& r" q& R
+ A* ^( z& v& ]! z' r
2015年10月,美国FDA批准溶瘤病毒产品,安进Amgen公司的T-Vec正式上市,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,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。至此,溶瘤病毒在癌症治疗领域树立了一个里程碑,成为一种比较成熟治疗方式。
2 J+ ?8 S: B' F4 J" {# D7 r7 B1 s5 m% u
经过不断的发展,溶瘤病毒已经成为癌症领域的新方向。无论是与其他药联合治疗还是单药治疗,都显示了极高的发展前景。
2 a' j+ F Q, g; ~) b
" f- N7 X6 u: T% q8 y0 ~! K2017年9月,《细胞》发表了PD-1抗体Keytruda(k药)与溶瘤病毒疗法Imlygic(T-VEC)联合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一项临床数据。21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多中心的1b期临床试验中,联合治疗使得这类患者的应答率提升至了为62%,并且比单独使用Keytruda(k药)或T-VEC治疗的预期缓解率(通常约为35%-40%)要高得多。
4 C$ p9 m- O; v9 ~% X- y: a- B* m6 x
8 S1 K. } t$ b: n+ K& C) F
7 G) c3 o+ z1 K* D& C# h8 G
同年10月,安进Amgen公司发表的数据表示,相比较于CTLA-4抗体Ipilimumab(伊匹木单抗)单药治疗,溶瘤病毒联合伊匹木单抗的疗法使得患者的总体反应率翻了一番。) @) Z1 ?% i2 M" }, @2 N$ X
8 q6 ?1 D6 F# h. U6 w. I. @9 }6 z& |* l" |% R! }& U9 u
& j" @# G& A9 E$ W) w; n
2018年6月,顶级医学杂志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发表文章,转基因病毒“人鼻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杂合病毒株”(PVSRIPO),对晚期脑癌(晚期胶质母细胞瘤)患者进行治疗,结果发现,21%的患者存活期超过了3年,是传统化疗生存率的5倍。
% ~! p5 _& | i* Y p
& S7 O' h5 J1 m) ]/ j2 a) b这项试验是从2012年开始启动,招募了61名脑肿瘤患者,这些患者全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(WTO)颅脑肿瘤分级IV级,意味着此时化疗、手术等方法都已经彻底失去价值。直到试验数据截止时,8名接受溶瘤病毒治疗的患者依然保持着病情稳定,其中两名患者的脑内已经检测不到肿瘤。
2 c' S( n% H m
- e; H+ f) J/ Z7 ?, W5 x) m7 ^; ?- u
& b& M* Z& M! L横坐标为时间,纵坐标是生存率,蓝色曲线为接受PVSRIPO重组病毒治疗的实验组,而红色曲线则为对照组。' a' R1 J% ~) K8 X
7 `# z* w5 }" r0 S6 v t从上个世纪到今天,60多年的发展才使得溶瘤病毒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。或许,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,溶瘤病毒在未来可以成为一种可靠而又低廉的癌症治疗手段。1 P5 F4 z, n$ l0 c+ \# O
# u) Q# P& F; q) x
' s& b# e( y3 B: d0 L+ j1 P5 |0 S
$ R9 X' j4 P6 X& { |
|
|
|
共3条精彩回复,最后回复于 2019-2-28 20:44
尚未签到
累计签到:858 天
连续签到:33 天
[LV.10]至尊爱粉
累计签到:2 天
连续签到:2 天
[LV.1]初来乍到